9月29日,寧夏黨政代表團繼續在福建省考察學習。代表團來到福州市,探尋“有福之州”的“福氣”來源,實地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汲取精神養分,堅定發展信心,凝聚發展力量。
從杭州亞運會網球訓練場,再到幾千公里之外的印度洋漁場,都使用著同一款大功率LED燈具。
這款來自福建中科芯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功率熒光陶瓷LED燈具,是閩都創新實驗室牽手生產線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生金”的一個縮影。其背后的科技支撐,來源于閩都創新實驗室洪茂椿院士團隊。團隊推出的千瓦級陶瓷光源應用于照明燈具后,帶動上下游產值約10億元。這是閩都創新實驗室成果成功轉化的典型案例。
企業闖關市場,根本出路在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如何讓科研成果迅速在企業“落地生金”?
激勵科研人才將技術成果轉化成產品。
2019年起,福建省正式啟動建設省創新實驗室,對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創建標準建設,以體制機制優勢匯聚人才和要素資源,開辟體制改革創新試驗田。
閩都創新實驗室,成為福建首批4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布局戰略性先進光電材料、新型照明與顯示和高速通訊與感知等三大研究方向。
效果如何?
9月29日,記者在閩都創新實驗室百級超凈激光實驗室看到,試驗助理員林進鑫正在用視頻顯微成像系統,檢測光闌的橢圓度。顯微鏡下,林進鑫小心翼翼地手拿尖尖的探針,如同外科醫生般在光闌小孔里旋轉,將鉆頭插入1.0~1.5毫米的圓孔。也正是在這毫厘之間,一項項光電科研成果攻關成功。
工作人員通過金相顯微鏡觀察高精度激光器加工效果。
博士任策,是閩都創新實驗室皮秒激光器項目團隊負責人,也是福州市引進的人才。任策不僅自己“揭榜掛帥”到實驗室,還帶來了一個擁有博士、碩士的團隊,同時帶來一個產業,填補了福建相關領域的空白。“閩都創新實驗室為我們做科研提供適宜空間和土壤,讓大家專心地把市場需求的東西做出來。”談及到閩都創新實驗室的原因,任策告訴記者。
不僅是任策。目前閩都創新實驗室共擁有雙聘科研人員548任,其中院士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3人,國家特聘專家16人,博士及博士后301人。
“實驗室在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科研攻關、知識產權等領域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閩都創新實驗室副主任鄭發鯤介紹。在軟環境上,實驗室以產業需求和應用為導向,探索“企業出題+實驗室答題”“揭榜掛帥”“團隊引進+項目落地”等機制,破除唯職稱、唯學歷傾向,真正形成抓創新不問“出身”的制度環境。在硬設施上,全力打造光電材料、新型顯示等10個研發支撐平臺,建成了國際領先的擁有暗室的大功率LED性能綜合測試系統和國內唯一的電磁兼容材料測試系統等重大科研設施。
工作人員正在百級無塵實驗室內測試激光器。
為了激勵科研人才將技術成果轉化成產品,支持實驗室創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走出去”,閩都創新實驗室還試點實施成果賦權給研發團隊,將成果轉化收益的70%獎勵給研發團隊,探索人才室企互聘共用機制,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等。
改革創新,讓閩都創新實驗室不斷上演著從0到1的奇跡,攻克著一項項“卡脖子”難題,科研成果轉化捷報頻傳:研制出高質量綠光陶瓷薄片,發明完全自主可控的第三代編碼識別標準——量子云碼,為每個物品打上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證”……
截至目前,全力追“光”逐“電”的閩都創新實驗室,累計引進14個高水平研發團隊,突破8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完成重大創新成果60多項,孵化了20家高技術企業,實現成果轉化130多項,轉化金額達6700多萬元。
促進產學研金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閩都創新實驗室真正蹚出了一條新路子。(寧夏日報記者 周一青 何耐江 王曉龍 文/圖/視頻)